团体标准站上前台 满足创新市场需求 服务环境管理—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标委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分类:
发布时间:
2019-05-05
4月23日下午,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标委会在京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环境发展中心相关同志,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代表等参加,会议围绕团体标准工作如何锚定创新和市场需求,更好服务环境管理,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规范性、权威性、影响力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完善标准体系 支撑环境管理 环保团体标准大有可为
会议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秘书长、标委会主任委员易斌主持
生态环境部法规司标准处调研员段光明到会发言,结合自己长期从事生态环境标准工作的经验体会,畅谈了发展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标准的重要意义。近期有专家批评部分标准限值过严,让人想起几年前有专家批评部分标准过宽导致“合规性伤害”,从他们各自研究角度讲都很有道理。随着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修订,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强制执行法律效力越来越强,对标准中的项目指标多少、限值宽严的争议声也越来越大。引发争议有客观原因,例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环境形势复杂多样,国家标准的统一要求可能让各地感觉宽严不同;也有主观原因,大家对标准期待多,希望标准承担的功能、扮演的角色多,从这个角度看需要指标多、限值严,从那个角度看需要指标少、限值宽。目前生态环境形势复杂、严峻,需要解决的问题多种多样,对标准的需求很多,但是每一类标准都有其法定的作用定位,部里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力量也是有限的,同时满足各方需求的难度大。缓解上述矛盾,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推进排污许可改革等工作,减轻标准负担;另一方面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同时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这样实力雄厚的单位制定团体标准,与国家标准共同构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标准体系,适应多层次、多角度需求。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长期为国家环保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支持,为丰富标准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按照中央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部署,原环境保护部将一部分标准移交协会管理。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标准化改革方案和2017年新修订的标准化法设置了团体标准,这是与国际接轨的新制度,协会标准的法律保障更加明确、有力。按照新出台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协会可以研究制定标准的类型、范围很广,建议今后积极开拓创新,研究制定更多、更好的标准,更有力地支持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建设。
建章立制、顶层设计,围绕重点领域推进团标制定和采信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于去年3月底成立了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到现在一年了。实际上协会在2014年就已经启动了相关工作。”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燕中凯说,自成立以来,标委会准确把握团体标准定位,大力推进协会标准化工作,推进环保产业标准化工作。
首先,完善团体标准工作制度和组织机构。成立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制订发布《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标准管理办法》;参与国家团体标准管理平台建设,强化行业自律。
其次,开展整体和重点领域的标准化顶层设计。开展对环保相关产品、工程的国标、行标发布实施情况的调研;积极稳妥处理团体标准中涉及的专利问题;规范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和要求。
三是稳步推进团体标准簇的编制工作。现已形成污染场地修复、VOCs污染治理、移动源污染治理、烟尘治理等几大板块的标准簇。已发团体标准22项,在编43项。
他表示,围绕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管理需求,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和重点开展工作,是团体标准的立足点。近年来,协会制定发布了一批团体标准,通过团体标准的平台打通环保产业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的标准化通道,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环境管理提供标准化支持。同时积极推进协会团体标准推广和应用,促进社会各方的采信与应用。目前,协会已发布的一些监测、运营、移动源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相继被生态环境部、有关地方生态环境厅(局)在管理文件中引用。这些都成为团体标准作为政府管理采信的典型案例。
他透露,协会今年将重点开展环境监测仪器、固废处理处置、VOCs治理、污染场地修复等领域的标准研制工作。这一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团体标准的质量管控,开展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良好行为评价。
体现创新,专注热点、难点,引导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在随后的发言环节,各位委员围绕团体标准的立项选择、质量管控、推动采信等方面积极建言,提出了不少切实中肯的建议。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德安表示,团体标准立项要抓重点,要有取舍,充分发挥专业组的作用,一定要坚持引导创新、关注环境保护领域热点难点的定位。他同时建议,在标准体系中,标准颁布后的实施效果评估是一个短板。团标工作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工作内容。选取几个已颁布实施的重点标准进行评估,团体标准的必要性、优越性、先进性等特点能够通过评估进一步的体现,来巩固团体标准开展的基础。
清华大学教授、标委会副主任委员李金惠则强调,我国团体标准的法律政策定位和规定正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此,我们应该确立自己的中长期发展思路,首先是要确保自身的规范合法运行,进一步是要能对相关法律修订、政策制定提出建议。
他同时建议,协会在标准化工作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发挥对产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引导作用。“在固废、危废领域,通过标准化工作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环保产业协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敢于碰触一些敏感的问题,一步步完善固废危废标准化体系,通过团体标准为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的制订完善提供基础。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研究员胡华龙则提出了具体的需求:现在固废危废领域的标准化需求非常大。比如废盐资源化产品标准等等。他说,在紧抓热点难点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标准编制的水平和应用。比如,固废相关标准如果能应用在无废城市试点等工作,并开展评估,会对后续的国家标准制定、行业发展发挥更大的影响。
围绕环境监测目前的环境管理和行业规范发展需求,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工郜武表示,从行业发展角度,希望协会加强对监测仪器标准的制定。“围绕新技术、产品形成标准,有利于产品技术的推广。同时这个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比较快,团体标准要体现灵活开放的特点,要好也要快,立项制修订要体现速度和效率。”
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授高工范朝则希望协会加强团体标准的宣传,发动更多企业参与,同时在制定过程中发挥骨干企业的作用,“骨干企业对具体工作比较了解,参与制定也能调动他们真正使用标准的积极性。”
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教高、标委会副主任委员王家廉发言简短但鲜明:产业协会做团体标准,第一要有特色,第二要高水平,第三要严格把关,第四要搞推广应用。因为将来团体标准数量上会越来越多,越要显示出我们的品牌,打出名声,制造出影响来。他建议在质量控制上要重在过程审查,研究更有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在发言环节后,易斌做了总结发言,他首先表示,大家提出的意见非常好,要好好研究和落实。他说,关于团体标准,国家从立法角度的考虑定位很清楚,就是体现创新和市场急需。在定位上,协会开展团体标准工作不特别强调体系化,将按照重点领域标准簇的概念逐步推进,场地、VOCs、机动车、监测、固废等,突出创新和市场急需。
“对于发言中各位专家提到的市场热点、难点、重点,这块我们体现的不够,下一步要把这个工作体现出来,将来立项的时候严格把关。”易斌强调,协会团标工作的目标,一个是做品牌,第二个讲质量。产业协会前期在生态环境部的支持下已经做了十几年的标准,对质量的把控还是有着深刻的认识。
“质量是标准的关键,过程控制的问题怎么来抓?针对大家的建议,下一步要考虑如何发挥好专业组的作用,怎么和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各自的工作体系紧密结合。”他同时指出,标准的实施和采信,在现阶段是团标工作中最难的环节,这个事情怎么推进?这块确实还没有特别好的方法,恳请大家多出主意。“关于团标的发展,我个人是比较有信心的。从更好融入世界发达经济体系的角度,中国的团体标准是一定要长足发展的,现在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从长远来看,团体标准将会站上前台,逐步成为我国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易斌表示。